绝地求生 成立于2011年总部在北京,百度系明星创企一亩田的融资发展之路

2025-04-17 11:01

根据公司官网显示绝地求生,一亩田集团成立于2011年,总部位于北京,是中国领先农业产业互联网企业,致力于以数字技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。公司以搭建农产品B2B数字化产销服务平台开始,逐步发展成为覆盖种植、批发、流通等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数字集团企业。

而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及食品B2B流通数字服务平台之一,一亩田曾是不折不扣的百度系明星创企。

在创办了农产品交易平台“一亩田”‌之前,创始人兼CEO邓锦宏曾两度进入百度,而百度系的创业者身份加之彼时O2O的移动互联网风潮,更是让一亩田在2013年至2022年间融资6轮,获红杉中国4轮加码,背后站着光信资本、云锋基金、真格基金、华创资本等知名VC。

如今,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投宠儿,又计划叩开二级市场的大门。

01 曾绝地求生的独角兽

而一亩田的故事,可分为上下半场来看。

在上半场,一亩田走向独角兽的前4年,可谓风光无两。

邓锦宏于1985年生于广东雷州半岛,随后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专业,2009年进入百度后,参与了一个乡村信息化项目。通过这个项目,他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的了解,萌生了农村创业的想法。

两年后,即2011年,邓锦宏决定离开百度,揣着50万元积蓄,创办了农产品交易平台“一亩田”‌。

当时农户最迫切的需求是行情信息:产地农户没法知道其它地方农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。

邓锦宏有产品经验,干脆把各涉农官方网站、论坛的农产品供需信息抓取过来,做了一个类似于“去哪儿”的比价工具,然后在各种QQ群推广,很快有了流量。

邓锦宏背靠百度联盟,一个点击赚取4毛收入,月入10万元。2011年年底,一亩田就已实现盈利。

此后两年半时间里,邓锦宏每年有100万元-200万元的收入,但是邓锦宏的追求不止于此。

2013年9月,他通过后台数据发现,一亩田30%的流量来自于手机,就开始尝试用移动的方式做农产品买卖。彼时,资本迫切希望在各个细分领域投到下一个滴滴美团。

年底,一亩田就得到了红杉中国1500万美元的A轮投资。

2014年5月,一亩田手机版(APP)上线,标志着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开始‌。2个月后,光信资本、云锋基金携手老股东红杉中国带着2000万美元投了B轮。

那时候,互联网和农业电商领域资本火热,在当时的价值模式下,只要通过地推和补贴,快速做大用户规模和GMV(交易额),后续的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“输血”。

一亩田也不例外绝地求生,它组建庞大的地推团队,开始尝试介入线下交易,以GMV为指标,手把手教农产品卖家和买家下载和使用一亩田的App。

也正是这一步,让一亩田从高光中跌落。

在资本的催熟下,到2015年春节后,一亩田从只有250多人到2015年5月扩充到近3000人。彼时,据邓锦宏跟创业家&i黑马确认,一亩田的估值被投资机构追高到10亿美元。

然而,无论是管理半年扩张到3000人的团队,还是通过疯狂地推和补贴来实现农产品在线交易撮合,都让邓锦宏和当时的一亩田“超负荷”。

2015年8月,突然被曝“刷单”,让一亩田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。

在《新京报》曾专门对一亩田平台上的用户“刷单”问题进行过调查文章中,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,一亩田业务员给农产品商贩开出了诱人的账户流水补贴,“早期50万流水,可以返利1000元”,后来200元封顶。

一时间,舆论讨伐、投资人不满,一亩田只能裁员瘦身。

然而凤凰涅槃,此轮危机是警钟,在邓锦宏看来,更是时代磨练的机会。

邓锦宏当机立断,一亩田砍掉了线下交易业务,回到更擅长的信息服务,帮助农产品从产地卖出来,推出全新聚焦信息撮合的APP,首要目标是用户积累。

2016年,在用户数量迅速达到100万之时,邓锦宏便开始探索商业化,并于年底完成了由易贸控股领投,红杉中国、云锋基金、真格基金跟投C轮融资,随后在2017年1月底注册用户数达到370万。

登录/注册